一座城市的魅力和文明程度决定着城市的高度和美誉度。目前安徽省蚌埠市市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和谐、安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市民的期盼。为顺应民意,净化市容环境,创建文明城市,近日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精神,蚌埠市委、市政府在祭祀的“节点”,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自觉执行国家有关殡葬管理规定,动员、引导市民自觉摒弃不文明祭祀行为。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精心谋划、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多措并举,在公共场所、街头巷尾的“志愿者”辛勤值守、劝阻,特别是市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体现出了文明祭祀的新特征,逐步形成了文明祭祀新风尚,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支持和拥护。
“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这是知名作家林夕在他的新著中的表述。在“新常态”下,我们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需要诸多要素支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要求“在祭扫内涵上,要求带头祭扫先烈,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文化,带领群众逐步从注重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这是殡葬改革“进行时”的一次全新的提法,是一次以人为本新的“变革”,充分体现了对殡葬活动传递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的高度重视,必将推动殡葬活动从注重保存实物向保存人生文化转型提升。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侵蚀悠久,各种殡葬思潮交织,不文明的丧事祭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薄养厚葬”之风侵害人们的心灵和左右正常的人际关系,很容易为传统陋俗、不良风气提供寄生和滋长的土壤。而体现社会习俗改革的规律,是促进我国殡葬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体现文明祭祀的特征,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体现心中的存在和缅怀,是提升亲情彰显感恩情怀的有效途径。
《文化学》中有这样的表述,“文化作为民族历史凝成的生存方式,其中必然包含着人对于自身和自然的的超越。”当我们洞察祭祀活动时,要“以文化人”,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没有文化的积淀,也就没有更好的传承。所以社会创新模式、创新活力、创新方向感的体验和把握,理应从积极、愉悦、自在、轻松、和谐、善良、崇德、感恩、虔诚等方面探索和释放,把祭祀先人诠释为追怀贤德、传承和睦风尚、净化自我心灵、激励自我成长的特有的平台,体现“思时之敬”的崇高境界。在“变革”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祭祀文化,更好的发挥先进祭祀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独特作用,珍爱环境、珍爱自我、珍爱文化、形成义不容辞的担当和作为,满足群众的需求,引领文明健康的方向。
“心中的缅怀是崇高的境界”。在祭祀活动中充分体现内心世界的崇敬,体现人性的光芒和尊严。在祭祀活动中无论我们想做什么事,要干什么事,都不要影响到他人,应该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加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养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目的是做人,做一个文明有素的人,做一个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做事时就会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在传统的祭祀活动中,我们只有把心安顿好,是为了更好的启程,是为了走的更远、更从容。社区和公共场所,是大家共同拥有的,社区环境好,大家心情才会好,公共场所整洁,大家才能体味舒适和优雅。我们要为祭祀活动中敬献鲜花、种植纪念树,家庭追思、网上祭故人、放河灯等绿色环保祭扫方式“点个赞”,同时以期有更多的市民自觉摒弃在路边、公共场所等处焚烧火纸、冥币和逝者遗物的陋习,树立环保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自身和城市的品位,为蚌埠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氛围。